一、制备工艺
高熵陶瓷的制备核心在于实现多组元均匀分布和致密化,同时避免相分离。常用方法包括:
1、固相反应法
工艺步骤:将金属氧化物、碳化物、氮化物等原料按比例混合,通过球磨或机械合金化实现均匀混合,随后在高温下(通常>1500℃)烧结。
关键参数:烧结温度、保温时间、气氛(惰性/真空/还原性)。
典型体系:高熵碳化物(如(Ti, Zr, Hf, Ta, Nb)C)、高熵硼化物(如(La,Y,Sm,Gd,Dy)B₆)。
2、溶胶-凝胶法
优势:成分均匀性高,适合纳米级粉体制备。
步骤:金属盐溶液经水解、缩聚形成溶胶,干燥煅烧后得到前驱体粉末,再烧结成型。
应用:高熵氧化物(如(Co,Cr,Fe,Ni,Mn)₃O₄)的合成。
3、放电等离子烧结(SPS)
特点:快速升温(几分钟至数十分钟)、高压下致密化,抑制晶粒粗化。
适用场景:制备高熵氮化物或碳化物块体材料,如(Ti,V,Nb,Mo,W)N。
4、化学气相沉积(CVD)
用途:制备高熵陶瓷薄膜或涂层,如高熵碳化物涂层用于耐高温防护。
优势:成分可控,适合复杂形状基体。
5、热压烧结
工艺:在高温下施加压力促进致密化,适合制备高致密度块体材料。
挑战:多组元扩散速率差异可能导致局部偏析。
二、性能特点
高熵陶瓷通过成分设计和熵稳定效应,展现出传统陶瓷难以兼具的优异性能:
1、力学性能
高硬度和强度:高熵碳化物(如(Ti,Zr,Hf,Nb,Ta)C)的硬度可达25-30 GPa,接近金刚石。
抗蠕变和耐磨损:高熵硼化物在高温下仍保持高强度,适用于极端磨损环境。
2、热学性能
耐高温性:高熵氧化物(如(La,Pr,Nd,Sm,Eu)₂Zr₂O₇)在1600℃以上仍保持结构稳定。
低热导率:晶格畸变增强声子散射,适用于热障涂层(TBCs)。
3、化学稳定性
抗氧化和耐腐蚀:高熵碳化物在高温氧化环境中表面形成致密氧化层,减缓进一步氧化。
耐辐照性能:复杂成分可有效钉扎缺陷,如高熵碳化硅(SiC基HECs)在核反应堆中的潜在应用。
4、功能特性
电磁性能:高熵铁氧体(如(Co,Zn,Ni,Cu,Mn)Fe₂O₄)具有可调磁性能。
催化活性:高熵氧化物(如(Co,Mn,Fe,Ni,Cu)₃O₄)在电催化析氧反应(OER)中表现优异。
5、熵稳定效应
抑制相变:高构型熵降低吉布斯自由能,使材料在高温或辐照下仍保持单一相结构。
三、挑战与展望
制备难点:多组元均匀性控制、烧结过程中元素挥发、成本较高。
性能优化:成分-结构-性能的构效关系需进一步探索,机器学习辅助设计成为趋势。
应用领域:航空航天热防护、核能材料、新能源催化剂等方向潜力巨大。
高熵陶瓷作为新兴材料,其研究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未来有望突破传统陶瓷的性能极限,推动材料科学向多组元、高复杂度方向发展。